河洛大鼓各代艺人简介
来源: 作者:吕武成 日期:2014年04月03日 点击量:
 

 

 

河洛大鼓各代艺人简介

 

吕武成

 

关于河洛大鼓的形成,虽然说法不一,但显然以段炎、吕禄、胡南方等人影响相对较大,以他们为始的河洛大鼓至今大约已有六代艺人。

河洛大鼓第一代艺人,也就是河洛大鼓的开山祖应该是胡西川、段炎、吕禄、李富路、高廷章、董金秀、裴国瑞、裴国方等。第一代老前辈艺人各有各的特色,形成了不同的传承流派。

段雁(有资料记为段炎1869——1943)是偃师段湾人,1887年,曾投偃师猴村的著名洛阳琴书艺人王炎门下学唱琴书。段派以慷慨激越见长,擅长武打、侠义书,代表书目有《水浒》、《大八义》、《小八义》等,主要在洛阳、巩义等地流行。他的主要传人有叶刺猬、李富德、段文标等。他的儿子段文标,自幼随父学艺,演唱板式规整、准确,擅长演唱武书,大腔大口,在河洛大鼓的演唱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河洛大鼓第二代艺人中很有名气。

胡南方1875——1961,又名胡西川。偃师顾县人,是清末秀才,家境富裕。因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前途无望,他无意仕途,潜心琴书艺术,在说唱中寻求精神寄托。后来他接触了南阳单大鼓,便对洛阳琴书进行改革,他自编自演,书词生动别致。随后,又吸纳河南坠子等其他曲艺的精华,与志同道合者开创了河洛大鼓。他的唱腔清越宏亮,书词生动别致,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影响,为河洛大鼓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胡派以形象、细腻闻名,擅长三国书,代表书目有《赵云截江》、《单刀赴会》、《刘高小出身》等,主要在孟津、巩义、偃师、登封、荥阳一带流行,主要传人有:二代王松枝、赵才,三代王周道、周庭癸,四代乔新甲等。

吕禄1881——1958),偃师城关乔村人,著名洛阳琴书艺人吕三壮之子。吕派长于抒情、叙事,擅长家庭戏和苦情戏,代表作有《金钱记》、《杜京郎找父》等,主要在洛阳、孟津、巩义、偃师等地流行,代表人物有刘林、崔坤、张妮、倘继业、畅朝等。

李富路1891——1974是偃师邙岭东菜庄的一位洛阳琴书艺人,李富路家境富裕,幼读私塾,家人寄望从仕,却迷上琴书,19岁外出行艺,演唱时衣衫整洁,举止端庄,被称为“先生派儿”。李富路演唱洛阳琴书时,结识了豫东单大鼓艺人白先儿。从单大鼓的阳刚之美中,李富路感悟到了洛阳琴书的变革方向。同是民间艺人,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于是,李富路就将白先儿请到家中,相互切磋交流演唱技艺。此后,李富路就将单大鼓的唱腔融于琴书之中,是河洛大鼓形成过程中的“洛阳鼓书”、“大鼓京腔”唱法的创始人。

高廷章,偃师府店人,聪明好学,有“奇才”之称。年轻时,在漯河、驻马店一带当兵,跟别人学会了河南坠子。约1910年返回家乡,又学会了单大鼓,并将河南坠子的旋律融入单大鼓中,用坠胡、扬琴和三弦伴奏,称为“鼓碰弦”开创了用坠胡伴奏“单大鼓”的先河。高廷章独特的演唱风格广受欢迎,1920年(民国九年)出任“三皇社”第一任社头,在偃师府店乡高村首次摆会。不但高廷章的名气很大,他的徒弟李兴也相当出名。

董金秀,新安县油沟人,他首次引用三弦伴奏大鼓书;裴国瑞、裴国方是新安县下羊义人,弟兄两个在新安县北冶一带演唱时自击书鼓和钢板,用坠胡伴奏,这种演唱方式一直沿袭至今。

第二代艺人有:张天培、胡书进、马营、段文标、李兴、贾玉堂、冯光照陆明智、叶刺猬、李树德(李富德)、刘林、赵才、郑海龙、王松枝、高久常、高庭武(高庭章之弟)、李改铭(新安县)、苏得赋(新安县五头苏家嘴人)、张金标(新安县五头人)等。

张天培(1875-1970),有称张天辈的,偃师李村人,河洛大鼓一代名家。虽然,张天培老前辈没有正统师传,但他是清末秀才,文化素养很高,有很强的“洗书”(说书中的行话,即对传统的演唱内容进行修改、整理,去伪存真,留精华去糟粕,称其为“洗书”)能力,善于根据优秀著作进行二次创作、改编加工,留精华,去糟粕,将河洛大鼓艺术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改革,独创了后人称为“玉林板”的“坠子口”。张天培的门内弟子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第三代艺人,号称“压塌洛阳”的程文和;门外弟子不计其数,包括第四代名家段界平等。老前辈张天培对河洛大鼓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

郑聚,又名郑海龙,孟津人,能拉善唱,还能自编书词、设计唱腔。六十年代在孟津文化馆培养了大批徒弟,形成了孟津河洛大鼓独特的演唱风格。

陆明智(1902-),偃师邙岭东蔡庄村人,十五岁投本村艺人李富路门下学艺,他是一代著名艺人,陆明智传子陆庚照,陆庚照又传子陆四辈,陆四辈再传子陆永成。河洛大鼓在陆家是“四世同堂”。是远近闻名的河洛大鼓世家。

王松枝,是第一代河洛大鼓开山祖胡西川的琴师,他传艺给侄子王周道,王周道又传艺给子王占标、王怀中、王振中及三儿媳耿荣妮。成为登封有名的河洛大鼓世家。

冯光照,宜阳人。原是旧军队的一名连长,后来阴差阳错,竟从军人变成了职业的“说书”艺术家。军人出身的冯光照,性情豪爽,脾气火爆,争胜心极强。有一次,冯光照和张天倍在洛阳老集“对书”,两人比了半年也不分胜负。他的儿子冯保柱比他的名气大。冯保柱嗓音宏亮超群,在陕州古刹大会上创下“一人斗败三台戏”的奇迹。

叶刺猬(1901-1956)巩县康店乡叶岭村人,自幼酷爱说书,十五岁时被乡亲们推荐给段雁学徒,他音韵优美,听他说书是一种极美的艺术享受。

刘林(1895-1941),巩县站街镇小黄冶村人,十四岁拜吕禄学艺。他技艺高绝,曾在巩义站街一人胜过八名坠子艺人。在当时,河南坠子盛行,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三代艺人有:程文和、陈有宫、崔坤(19161995)、张明党、杨大会、杨二会、吕发君、冠松林、陆庚照、秦天元、王丙寅、肖金德、周庭癸、畅朝、王震松、张德星、王周道、冯保柱、武柳柱、李玉山、张五等。

程文和14岁随张天倍学艺,深爱戏曲艺术,深谙“四功”“五法”要诀,生、旦、净、丑演啥像啥,加上声音洪亮,身材魁梧,动作气派,被人誉为“压塌洛阳”。继张天培之后,程文和又一次把河洛大鼓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杨大会,巩县回郭镇李邵村人,著名琴书艺人杨德绍之子。主要演唱书段有《呼延庆打擂》、《杜丁郎认父》、《三进士》等。

杨二会(1922-?),巩县回郭镇李邵村人,著名琴书艺人杨德绍之子,初攻琴书,十三岁拜陈有宫为师,演唱河洛大鼓。与其兄杨大会合称为“杨氏二弟兄”。

王周道是今唯一健在的河洛大鼓第三代艺人,出身于大鼓世家,师从叔父王松枝,十二岁登台,并传艺给四个儿子及儿媳妇,如今年近八十高龄,仍临场献艺。

王震松,新安县正村乡中岳村人,先投孟津艺人马家申,又拜巩义陈有宫为师。王震松老前辈人品极佳,德高望重。他不但学艺严谨,一丝不苟,而且带徒弟严爱有加,道行中徒弟最多。新安县的郭黑旦、王何清、王赞、毛久常、冯对子等,都是从他学艺的。

张德星1912——1985),新安县铁门乡下羊义村人,早年投宜阳盐镇的洛阳琴书艺人田林子学唱琴书,以后改唱河洛大鼓。曾授徒扬林。

第四代艺人有:段界平、陆四辈、尚继业、张妮、王标、张新有、牛会玲、李宏民、牛共禄、邓存治(1936-,偃师岳滩镇王庄村人)、王太平、郭黑旦(新安县五头人)、王管子(新安县仓头乡大河口村人)、姜治民(新安县曹村乡黄北岭村人)、王何清(新安县正村北岳村人)、王赞(新安县正村乡孙都人)、郭金华(新安县滋涧人)、郭舞子(新安县铁门乡高平寨人)、郭树德、乔新甲(孟津人)、毛久常(新安县正村乡中岳村人)、冯对子(新安县正村乡人)、韩渊(孟津人)、李小五(孟津人)、芦多修(济源市下冶乡官洗沟人)、刘树德(沁阳人)等。

段界平,偃师县段湾村人,初拜扬二会为师,曾追随河洛大鼓第三代艺人王周道学艺三年;曾为河洛大鼓第二代名家张天培的门外弟子。正因为他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又加之自身的天赋,将河洛大鼓艺术提高到完美的境界,他首次将河洛大鼓艺术推上了电台,使这个带有浓郁的乡土风味的“土特产”登上了大雅之堂,在河南曲艺界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尚继业(1944-),巩义北山口镇高尚村人,是德高望重的崔坤老前辈的得意弟子,如今是巩义市曲协主席,首届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尚继业老师在河洛大鼓艺术上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讨,曾出版有《河洛大鼓初探》一书。在拯救和振兴河洛大鼓方面功不可没。

陆四辈(1942-),出生于河洛大鼓世家。祖父陆明智、父亲陆更照都是行艺一生、造诣颇深的河洛大鼓艺人。陆四辈10岁开始学艺。他唱腔洪亮,表演大方,不仅能说《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武书,善于刻画书中英雄人物,而且能说百姓生活故事。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伴奏技艺高超,指法灵活,多才多艺,是第四代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河洛大鼓伴奏音乐艺术代表作被纳入《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

王管子老师,是一位盲人艺术家。他唱腔浑厚,生动传神,唱到哪里,红到哪里。大口大腔的唱法,影响了很多艺人,形成了新安县河洛大鼓的演唱风格。如今因身体状况不好,已不能演出。在整个新安县以至济源半县及孟津地区,提起王管子,人们无不津津乐道。

牛共禄从小从师于杨大会,他的录音《搬龙角》几乎红遍了豫西的每一个角落,妇幼皆知。他那土得掉牙的带有原汁原味乡土特色的演唱语言,深受农家人的喜爱。还有孟津的乔新甲、韩渊、李小五等对河洛大鼓从演唱到伴奏都有独到之妙,形成了孟津的演唱风格。在如今河洛大鼓不景气的境况下,他们的演出场次仍接连不断,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造诣恐怕是办不到的。

第五代艺人有李新芬、黄金换、彭爱香、牛小枝、韩淑珍、杨献立、李明志、雷占奎(孟津县李玉山弟子)、张建波(孟津县李玉山弟子)、张怀生(偃师人)、王小岳、王新章(新安县五头人)、杜子京(孟津县横水乡原庄村核桃树坪人)、张海谦(新安县五头人)、狗刘子、刘希峰(新安县正村乡大平沟村人)、侯秀英(新安县仓头乡仓头村人)、刘大江(新安县仓头乡许村人)、刘山叉(新安县仓头乡许村人)等。

王小岳(1959—2002),栾川土店乡郭店村人。12岁进入栾川县曲剧团,1972年入栾川曲艺说唱队学习曲艺,师承名艺人姚汉钊,学习河洛大鼓的表演和坠胡演奏。1979年河洛大鼓名艺人段阶平收其为徒,成为第五代传人。1985年,王小岳从河南省戏校曲艺班毕业,被分配到河南省曲艺木偶剧团。他对河洛大鼓的音乐进行革新,采用管乐、民乐、电声乐队伴奏。20025月,时任河南省曲协副主席的王小岳,在首届河南省曲艺节上演唱的河洛大鼓《战鼓催征》、《黄河鲤鱼跳龙门》气势恢弘,令人倾倒。曲目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录播后,在河南曲坛引发了一场河洛大鼓热。王小岳 “扮相潇洒,英姿勃发,唱腔高亢嘹亮,穿云裂石”除河洛大鼓外,他还学习了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后来又演小品并从事小品创作。曾任河南省曲艺团团长,继段界平之后,对提高河洛大鼓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做出了很大贡献,获得了多个奖项。2002年,他随《梨园春》赴台湾演出,表演河洛大鼓《河南行》,更是得到台湾同胞的高度称赞,不幸的是载誉归来,突发心肌梗塞,英年早逝,时年43岁,令人扼腕痛惜,曲坛上一颗灿烂的新星陨落了。

王新章(1955——),新安县五头乡梁村人,投本村河洛大鼓艺人郭黑蛋学艺。王新章老师的坠胡伴奏在新安县数次曲艺比赛中荣获第一,他的演奏风格是柔中含刚,悠扬顿挫,气势豪迈,托腔天衣无缝,是公认的新安县头把弦。

第六代艺人有:王春红(巩义人)、王建平(宜阳县蛇岭乡西沟村人)、吕武成(新安县仓头乡寺上村人)、高银虎(新安县西沃乡东沟村窑沟人)、赵圈成(孟津人)、梅随常(孟津人)、王小伟(济源大峪乡上寨村石板坡人)、赵风琴等。

王春红是河洛大鼓艺术的后起之秀,在即将凋谢的河洛大鼓艺坛里堪称一枝独秀,不能不说是河洛大鼓的希望。王建平、高银虎、吕武成、梅随常等一批青年演员在河洛大鼓艺术倍受冷落,收入难以维持生计、甚至妻离子散的境况中,仍执着地追求着,为振兴河洛大鼓而苦苦求索,不懈努力。这些演员是河洛大鼓艺术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偏要一颗树上吊死人!”河洛大鼓的命运或许就系在他们身上。真为他们感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列举的是河洛大鼓的各代艺人,而不是各代传人,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传人是按严格的师承关系来确定的,而上面所说的各代艺人只是近似地把同一时期行艺,且艺龄相仿的艺人列为同一代,他们之间的“辈份”可能有所不同。

从以上各代传人的数量上,可以反映出河洛大鼓从兴到衰的过程。第一代、第二代为河洛大鼓的形成、发展期,逐步形成了河洛大鼓的艺术表演体系;第三代、第四代是河洛大鼓的鼎盛时期,演员多,辐射面积大,巩义、荥阳、偃师、新安、孟津、登封、栾川、宜阳、渑池、陕州、济源、沁阳、孟洲等地均有代表性的艺人,河洛大鼓艺术发展达到了巅峰;第五代、第六代艺人数量急速削减,河洛大鼓走向了衰败时期。

以上我们对河洛大鼓进行了寻根认祖的勾勒性回顾,填上了她出生迄今的简历。在向学术殿堂呈报上她的户口之后,再来探讨河洛大鼓这一深深扎根于民间沃土的艺术形式之魅力所在。

 

喜欢()

河洛大鼓公众号链接入口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严正声明:本站文章可以分享,但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看完了,点评一下呗!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