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治民的河洛大鼓缘
——伴奏河洛大鼓的心得体会
作者:白治民
十四岁那年(一九七六年),正在上初中一年级的我考入了洛阳地区说唱团,担任坠胡演奏员,学习《河洛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大调曲子》等曲艺剧种的伴奏。
记得刚到团里的第二天,说唱团放假一星期,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段介平老师交给我一份曲谱,那是段老师一九七五年参加全国曲艺汇演节目《刀对鞘》,说让我熟悉一下,马上要演出。我白天读,夜里背,很是用功。一星期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说唱团要赴洛宁县演出,局领导来审查节目。许占臣局长说:“给新来的那个小孩拿一份曲谱,看他视谱演奏能不能跟得上”。我说:“我背会了,不用要谱子”,大家都笑了,没有人相信,因为这个节目比较长,乐队没有人能离开谱子。演出结束,一句没错,局领导和全团同志都很惊喜。许局长非常高兴地表扬了我。第二年我被提前转正,成为洛阳地区说唱团的正式在编职工,并成了段介平老师的徒弟和特定主弦伴奏员。从此我和曲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我努力学习河洛大鼓和其它曲艺剧种的伴奏知识。
二十多年来,和段介平老师合作,先后给河南省电台、洛阳电视台、河南黄河音像出版社多次录音、录像、出版发行河洛大鼓节目。其中有中篇河洛大鼓《包公访太康》、《破镜记》,短篇河洛大鼓《黄河激浪》、《拳打镇关西》、《拉荆芭》、《刘秀喝麦仁》等。1986年赴上海音乐学院寻师学艺,得到曾和耘教授的热情指导,受益匪浅。
2001年,河南省“曲协”在巩义市小里河举办的《河洛大鼓》擂台赛颁奖大会上,应邀为原河南省“曲协”副主席,已故河洛大鼓优秀传人王小岳伴奏(照片刊登在河南画报十月增刊上)。
2004年,河南省“文联”、“曲协”、“民协”举办的曲艺大赛中,为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赵峥老师的徒弟王鲜菊伴奏河南坠子《洛阳颂》,为河洛大鼓优秀传人张怀生伴奏河洛大鼓《牡丹之歌》,荣获两项伴奏“金奖”。
河洛大鼓是发源于洛阳、流传于“河洛流域”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她之所以受到群众的欢迎与她的表演手法是分不开的。唱腔是河洛大鼓的主要组成部分,属板腔体,它可以大胆吸收其它剧种的唱法,同时又突出了自身的唱腔特点与演唱风格。
常用的板式有:平板、悲平板、马趟子、凤凰三点头、小数板、五字垛、飞板、梳妆歌等。
河洛大鼓还有个特点:开书前先唱起腔。起腔有多种唱法。下面介绍两种很有韵味,有特色的起腔:
对于河洛大鼓的伴奏艺人们有句口头语:“弦子帮腔、领路”,也可以说是“包腔、领路”。怎样做才算是包住了唱腔,起到了领路的作用呢?总体上指的是见伴奏与演唱情绪上要协调一致,上呼、下应。具体来讲要从板式说起,不同板式有不同的用途,伴奏要求也不相同。
例如:飞板——它主要表现紧张、惊险、恼怒开打的场面,老艺人称之“火爆腔”,伴奏员要运用坠胡自身的特点,多用大揉、上滑音、打音,分弓连弓交替使用,制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紧跟唱腔情绪。
平板、悲平板——作用于叙述故事经过,刻划人物内心独白和悲惨、凄凉的情境。它的过门高音要达到或超过唱腔音高,过门时值一般情况下与落腔相等。坠胡技巧、大揉慢滑、轻跟,咬住最后一句唱腔宣然气,增加悲痛的情感,起
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马趟子——这种板式多用在过队伍那种雄伟、壮观的场面。
伴奏要求刚劲有力、打音、滑音交替使用,上滑音、下滑音跨度要大,大揉、滑揉连滑带打。小过门填空滴水不漏。马趟子的唱法一口气能唱几百句,中间不落腔。没有大过门,一段唱词一气呵成,最后一句大甩腔,伴奏要抓住最后一句甩腔充分展开。过门演奏的长一点、爆一点,这样既衬托了唱腔气氛,也让演员得到了喘气的机会。
小数板(梳妆歌、五字垛)的伴奏要巧、妙、逗,有坐轿子的感觉,这些需要在实际伴奏中去理解、领会。常言说的好:“熟能生巧”嘛!
这些年在演出中,经历了严寒酷暑、长途跋涉、蚊虫叮咬之苦,也感受到了观众欢迎称赞之喜悦,一场书演唱下耿两个多小时,虽然很累,但是演员乐队结合的好,自己也得到了一种艺术的享受,一种回味,那是一种美好的感觉,真
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
《河洛大鼓》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以上是本人对河洛大鼓肤浅的一点认识,仅供同行参考,读者一乐,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喜欢()
河洛大鼓公众号链接入口
严正声明:本站文章可以分享,但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看完了,点评一下呗!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