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大鼓保护方法初探
来源: 作者:不详 日期:2014年04月03日 点击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技能、思想高度和人生智慧的凝结,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是人类文明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大鼓”起源于洛阳,是洛阳曲艺史上的一颗明珠。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洛阳市的文化工作者对河洛大鼓进行了发掘和收集整理,并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河洛大鼓的生存和发展仍面临重重困难,处于濒危的边缘,如何保护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曲艺在现代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是我们非遗保护工作者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
河洛大鼓简介
中原地区流行的曲艺形式主要有四种: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大调曲和三弦,河洛大鼓属于河南省第二大曲艺品类。她是由洛阳琴书和单大鼓结合并吸收了河南坠子的一些曲调而形成的一个地方曲种,主要流行于洛阳、三门峡、焦作、新乡和郑州等地,具有浓郁的豫西地方特色,在我国曲艺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20世纪初。清末以前,洛阳城乡流传较广的曲艺形式称“洛阳琴书”。约在清末民初,偃师县琴书艺人较集中的段湾村,有段炎等人前往南阳学艺,学会了当地的“鼓儿词”。这一艺术与洛阳方言琴书结合后,逐渐形成了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大鼓。河洛大鼓在发展过程中曾有“鼓碰弦”、“大鼓京腔”、“洛阳大鼓”等名称,1952年正式命名为“河洛大鼓”。
脱胎于洛阳琴书的河洛大鼓,唱腔质朴流畅,清新明快,既便于叙事,又宜于抒情,演唱者通过表情和形体动作来辅助说唱,刻画人物,生动传神。河洛大鼓用大鼓和钢板伴奏,书鼓和清脆嘹亮的钢板在响度、力度方面均胜过了传统琴书。在唱词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道白,使音乐、唱腔更加大众化。在演唱书目上,河洛大鼓大量演唱公案书、武侠书和袍带书,如《施公案》、《彭公案》等,这些描述风云际会、金戈铁马,赞颂拔刀英雄、梗直义士的书目更符合人民群众的欣赏口味。因此,河洛大鼓很快取代了洛阳琴书的地位,迅速在伊、洛河两岸流传开来,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主要文化娱乐形式。据不完全统计,河洛大鼓现存有传统中长篇近百个,短篇、书帽250多个,现代中长篇近20个,短篇80余个。
河洛大鼓发展面临的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河洛大鼓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日渐濒危。主要表现在:
社会文化基础的变迁使河洛大鼓日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呈现多元化和高科技的发展趋势,各式各样制作精良的电影、电视剧、网络游戏等多媒体高科技文化已成为百姓文化生活的主流,人们对曲艺的兴趣愈来愈淡。“书迷”少了,人们对说书的崇拜变成了嘲笑、歧视。城市一些曲艺组织逐渐解体,曲艺演出场所相继关闭。在农村,说书主要靠农家红白喜事、还愿才包场演出。这迫使相当一部分艺人弃业改行。
观众审美情趣的提高使河洛大鼓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的影响下,不仅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已有很大的改变,而且农民的文化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观众对文艺演出的内容、演员形象、题材和表现形式等都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河洛大鼓原有的粗放、原生态、质朴的表演方式受到了当今观众极大的漠视和质疑。
传承人的缺乏使河洛大鼓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繁荣的市场经济,拓宽了年轻人的择业渠道,开阔了年轻人的视野,所以,即使是河洛大鼓世家的后代,许多年轻人也不愿意继承父辈的事业。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去世,能挑起振兴河洛大鼓重任者屈指可数,再加上艺人普遍文化水平低,无法形成一套相对专业的理论成果。河洛大鼓之所以衰落,固然与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旋律过于简单、艺术上不甚成熟有关,而有天赋的新人长期无法涌现,更使这门艺术丧失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政府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河洛大鼓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后,洛阳市非遗中心开始有计划、有规模的开展保护工作。保护工作以“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以多种形式的宣传、保护、传承活动,促进河洛大鼓抢救性保护和社会传承推广。
开展普查和抢救性记录。2009年,非遗中心通过线索摸排、田野调查、信息采集、资料统计汇编等手段,基本掌握了河洛大鼓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和保护现状,摸清了洛阳市河洛大鼓主要传承人情况及传承谱系,建立了资料档案和数据库。并从掌握的艺人中,确定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对其经典演唱曲目进行音像录制。截至目前,非遗中心收集河洛大鼓唱段108个,记录、收集河洛大鼓艺人演唱视频1093分钟,演唱录音约55.1小时。
开展非遗申报及专项扶持资金申请。经过逐级申报,目前河洛大鼓项目共有11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河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名洛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近年来,累计从文化部申请到河洛大鼓专项保护资金约80万元。非遗中心按照文化部对专项经费适用范围的细则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使用计划,重点用于抢救性记录和保存、代表性传承人传习、社会传承与宣传等工作。
举办河洛大鼓曲艺节。2008年至今,洛阳市非遗中心先后在偃师市、宜阳县、汝阳县、洛宁县、嵩县举办了5届河洛大鼓曲艺节,邀请洛阳市城乡及巩义等地的优秀艺人在广场举办公益演出。通过在各县(市、区)轮流举办的形式,办一届曲艺节,带动一方河洛大鼓演艺水平,扩大一批社会观众,逐步提升这一传统曲艺在当代的影响力。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在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中,组织河洛大鼓艺人开展演出活动。2009年在文化遗产日“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组织艺人到洛阳师范学院展演。2010年春节,在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春节文化庙会活动中设立河洛大鼓专场舞台,演出14场次。2010年3月,组织河洛大鼓艺人赴周口市参加“中原古韵”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2010年至今,每年在河洛欢歌广场文化狂欢月活动中推出河洛大鼓专场,邀请优秀传承人现场表演,增强这一曲艺形式的社会影响力。
开展培训、研讨和交流。近年来,洛阳市非遗中心举办了两次河洛大鼓培训班,邀请河洛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四辈,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怀生、彭爱香等前来授课。同时,通过召开河洛大鼓演唱交流研讨会、河洛大鼓理论及专项保护工作研讨会等,对河洛大鼓艺术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寻求河洛大鼓在艺术上的突破。
今后的保护思路初探
为了更好地保护河洛大鼓这一民间艺术,我们认为,应该制定系统的保护方案,持续深入开展河洛大鼓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力争到2015年底,在豫西地区形成相对稳定、初具规模的河洛大鼓演唱群体和观众群,使这一地方曲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关注和了解。
一是要加强抢救。要组织开展深度调查,掌握洛阳各县(市、区)河洛大鼓从艺演员的最新动态、河洛大鼓的现状。继续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尽可能多收集优秀河洛大鼓艺人的音像资料并结集出版,整理出版《河洛大鼓》专著,尽量做到用音像记录历史。二是要加强扶持。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组织成立由政府牵头主办的河洛大鼓团队,形成专业的文艺演出团体,购置乐器、服装、道具,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培养并确立领军人物。三是要加强培训传习。进一步加强河洛大鼓的社会传承力度。举办持续性的河洛大鼓培训班,聘请传承人对从业艺人及河洛大鼓爱好者进行培训,不断扩大河洛大鼓演艺人群。并依托位于偃师的河洛大鼓传习所,定期面向社会举办河洛大鼓培训班,鼓励艺人带徒传习,培养新人。四是要加强宣传。精心策划形式新颖、能够凸显河洛大鼓艺术魅力的活动形式,举办活动时积极与《洛阳日报》、《洛阳晚报》、洛阳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沟通,通过传媒扩大河洛大鼓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五是要加深研讨。定期举办河洛大鼓交流会、研讨会,邀请优秀艺人和专家参与,搭建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为河洛大鼓的保护、传承、发展和专著的出版提供理论依据。六是要加强展示。要将河洛大鼓曲艺节办成洛阳市品牌性文化活动,扩大河洛大鼓的影响力。要继续举办河洛大鼓书会、河洛大鼓演唱会等活动,为各县(市、区)及周边地市艺人提供演出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河洛大鼓走出去,参加非遗展示、展演、博览会等活动。
河洛大鼓诞生于上世纪初,目前已传至第五代。在一百余年的发展中,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人民的热爱,也传承着河洛大地的艺术之魂,是难得的民族曲艺瑰宝。希望通过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将河洛大鼓这种曲艺形式推介给广大人民群众,促进这一优秀的曲艺形式能够为人熟知,不断传承延续。
喜欢()

河洛大鼓公众号链接入口


微信截图_20240817150948.png

严正声明:本站文章可以分享,但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看完了,点评一下呗!
  • 全部评论(0